影视评论
《环太平洋》:暑期档最嗨的大片
看《环太平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去想影片在叙事上的各种问题:这里情节有些散,那里节奏慢了点……而当真正看完,之前质疑的所有问题却全忘光了,只剩下一个爽字。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在情节上有很多不完满的地方,它却可以用其特效以及视觉所带来的兴奋感让你忘记这一切。最终,只记得这部电影很嗨。
人人都知道吉尔莫·德尔·托罗是个日本ACG(动漫、游戏、漫画)宅男,他最近还打算把浦泽直树的神作《怪物》改编成剧集拍摄。于是在《环太平洋》中,我们看到了《EVA》、《机动警察》、《飞跃巅峰》、《高达》等很多日本动漫作品的影子。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本多猪四郎的怪兽电影代表作《哥斯拉》。想想很有趣,日本在二次元世界里创造了那么多的机甲神话,而三次元的过程却只能以奥特曼等特摄电影的形式达成,而到了好莱坞,则可将之全面特效化。这是好莱坞的实力,也是电影的魅力。
电影的魅力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将想象世界具象化。影片将你脑中的那些不切实际的还原成现实,让你不用每天只是摆弄机器人与怪兽玩具玩过家家,而是全程仰视,看那些庞然大物的对战。在展示动作场面的时候,影片呈现了很多手持摄影机的拍摄效果,让观众有更强的临场感,如亲临大战现场。同时,景别却经常是特写和近景,你很难看清机甲战士与怪兽的全貌。也许只是头部,或是其他身体部位的特写,却很少有全景和大场景的镜头,因为影片就是想借机还原观众的视角,也就是人的视角,比如第一场动作戏就有从渔船望去的镜头,那是一个很明显的人类视角。因为我们只是普通人,实在太渺小了。所以,目之所及仅能捕获那些庞然大物的局部。这时候不需要上帝视角,观众的视角越小,机甲战士和怪兽们带来的震撼才越巨大。在此基础上,它们之间搏杀与打动所呈现的震撼,那种拳拳到肉的力量感才会更强,因为那是强者的对决。
除了对日式动漫的致敬,影片另外的魅力在于钢铁质感。出色的特效场面让影片呈现真实的工业感,轴承与铁甲间传递的是复古的大工业时代的魅力。巨大的机甲战士会让你想起工业革命时代那些机器神话,超大的机器就像是身形巨大的怪物,它代表了一种越大就越强的疯狂想法。在整体视觉风格上,本片略微带着一些蒸汽朋克的味道,是复古与未来的综合体,并在情绪上很很强的末世味。就像光怪陆离的香港贫民窟、队员们如下水道一样的寝室、生锈的铁门,它像极了《银翼杀手》这种“二手未来”(UsedFuture)的世界,与之对应的则是《遗落战境》或是《THX1138》这种走简约未来风的科幻电影。相比那些以简约风传递未来情绪的科幻片,《环太平洋》的视觉世界会更贫民窟,这是一个贫穷、混乱,期待拯救的末日世界,这倒是承袭了吉尔莫·德尔·托罗一贯的影像风格。
还有机甲战士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拿变形金刚与《环太平洋》的机甲战士作比较,尤其是两者体型上的异同,会说《环太平洋》中的主机甲的身高是擎天柱的11倍,力量是它的多少倍等等。其实,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风格与机器质感。电影版《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是未来式的,整个机体比较繁杂,细节琐碎,它的形态与材质都是超级科技的象征,让观众想到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世界。而《环太平洋》在机体设定上是复古的,尤其他的钢铁外框,结合处的铆钉,机体外部的划痕对应着旧工业的烙印。这样的造型减弱了机甲战士的科技感,好像几个满身油泥的机修工人同样可以打造出这么一个超级战士。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科技的发达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力量。这种简单粗暴的无脑式设定也成就了影片的嗨爽程度。在《环太平洋》里,力量决定一切。
很多人都会诟病本片的情节。确实,吉尔莫·德尔·托罗在这部电影的叙事并不好。影片其实就三场大战,第一场动作戏是必不可少的背景交代,让观众熟悉机甲战士的作战特性以及敌人的形态;第二场香港大战是个次要高潮,主要负责铺垫结尾的高潮(这也是全片最过瘾的一个段落,暴爽程度甚至超越结尾的高潮戏);第三场则是最终大战,如很多爆米花大片一样,主角们历尽千辛拯救地球。不过在这里,第一场大战与第二场香港大战之间,影片空档过长,缺一个情节上的小高潮来保持观众对剧情的热度。同时,却耗费了很多无用的笔墨去讲女主角的过去、女主角与指挥官及男主角的关系,而这些情节对整个故事的主线帮助并不大。即没有很好的推动剧情进展,也没有让角色更加立体,只会让观众觉得很沉闷。以及,俄罗斯、中国的机甲展示时间有限,浪费了那么有趣的设定,多少有些让人遗憾。
好在,这样的电影是无需太计较剧情的。你只需要给角色一个目标:用尽全力消灭怪兽并拯救地球。剩下的,打就够了。
解放军报:《环太平洋》矮化贬损中国形象
最近,美国科幻大片《环太平洋》正在热映。还是灾难面前美国勇士挽救世界的老套剧情,还是电脑合成加3D动画的制作手法,还是有惊无险刺激夸张的宏大场面,没有多少新看点,但片中折射的美国亚太战略值得深思。
在怪兽吞噬的危急时刻,美国机甲战士解救了日本女孩麻子,麻子在美国人的调教下后来也成了一名机甲战士,打败怪兽后抱着负伤的美国搭档,动情地说“我不想让你离开”,让人想起现实中的美日同盟。为对付怪兽,美国再次扮演救世主和世界警察,借机在环太平洋部署多支机甲部队,说服各国耗巨资沿海修建高达300米的防御墙,在机甲计划失败、失去欧洲盟友的人力财力支持后,又拉上一些环太平洋岛国。
彻底打败怪兽的关键一役,被“巧妙”地选在毗邻香港的南中国海。美国机甲战士保护了香港、稳定了亚太、拯救了人类。美国人忙着研究怪兽、拯救人类,但在中国香港,用怪兽的肉、皮、内脏、骨头制成的食品、药品、工艺品却卖得特火,甚至怪兽身上肥硕的寄生虫也成了舌尖上的美味,延续矮化、贬损中国形象的做派。
好莱坞从来都是美国最好的宣传机器,对美国战略的领会深入骨髓。好莱坞许多大片在选材上下足功夫,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全球战略。比如,《冰河时代》抓住当时各国吵得不可开交的全球气候变化,《007之谁与争锋》将朝鲜描述为“邪恶轴心国”予以丑化侮辱,《战争之王》则以美俄争夺“全球最大军火贩子”的角逐为背景。美国大片不仅每年从中国吸走几十亿资金,更可怕的是给中国年轻一代悄悄植入西方价值观,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所讲的,“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学会用美国的价值观去思考、用美国的制度和规则去办事”。由此看来,这次《环太平洋》在题材、剧情、外景、主角等选择上延续了好莱坞的一贯风格,与美国当下的亚太战略不谋而合,怪兽到底是什么不言而喻。(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