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一)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这是鲁迅杂文最显著的特色。
鲁迅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评"功能,翻开鲁迅的17本杂文集,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部不停的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他的杂文显示了一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毫不讲究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中庸"、"恕道"传统,从而集中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鲁迅好骂人"是几乎被公认的,如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但鲁迅从来也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批评是因为不满,不满也就是希望能够有所改进,也正是这一点体现出了其进步性。鲁迅的批判锋芒对准的始终是人、人的心理与灵魂,他最为关注,并且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自身也未必能够觉察到的隐蔽的心理状态,比如关于中国戏迷喜欢看"男人扮女人",鲁迅认为这种似男非男、似女非女的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庸之道之下的中国民族病态心理,而且反映了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他说出了人们所不想说、不便说的,而且一针见血,所以就显得刻毒,毫不留情。
(二)切近现实人生。
鲁迅善于从现实人生切近的问题出发展开思想论述,而从不作抽象悬空的说理。如从雷峰塔的倒掉说到了压制和反抗,从报刊的只言片语说到了风俗舆论的堕落和政客的用心,《论"他妈的"》,从充耳不闻的一句"国骂",说到了隐微曲折的国民心理;《说"面子"》,从丢脸之道,因人不同而联系到了中国人"爱面子"的虚幻性、荒谬性,以及利于""上等人"而不利于"下等人的阶级性。具体的智慧使得鲁迅得以推开种种障碍眼目的悬浮性观念、名词、学说、主义、口号等,而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大地,成为了现代中国的卓越而忠实的代言人。
(三)形象的类型化。
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和无可争辩的文学性,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的塑造了一系列"个"与"类"统一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鲁迅自己也曾经说过"我的坏处,是砭痼弊常取类型",在他的笔下,出现了许多众所周知的类型形象,如讽刺奴才们的叭狗儿形象(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讽刺智识阶级、帮闲文人的二丑形象(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炙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的二丑),此外,还有"虽背叛革命,从反革命那一面看来门面太小"的革命小贩形象,"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形象等。这种类型形象,是艺术形象的一种形态,他不是作家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对社会进行认识、观察,然后用文学笔触加以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种客观形象,通过这种美学手段,鲁迅对社会进行的无情批判,就显得十分的含蓄、沉着、有力。
(四)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和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非常富有创造力的。他的杂文之中,口语与文言,长句与短句,散文和骈文相互交错,声情并茂,同时还夹杂着大量的反规范语言,比如把含义相反的或者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象"豪语的折扣"、"跪着的造反"等等,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却显得十分的深刻,能够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五)、体裁形式的多样化。
就体裁形式来说,鲁迅的杂文几乎包括了从古至今所有可用于现代的文章样式,如思想札记、狙击文、政论、长篇驳论、日记、书信、跋文、小品、书评、讲言录、甚至碑铭等。杂文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综合显示。
总而言之,鲁迅的杂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痛苦地忍受挣扎与热情地寻求创造相交织的心灵轨迹,称得上是经纬现代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大典。
和其他作家的杂文相比,鲁迅的杂文比较能够注重文章的"内涵",能够遵从个体心灵的召唤,在"懂得的人的头脑里留下一点痕迹"。在其杂文之中包含着不仅在"五四"时期少有,就是在五四之后都不常见的一种成熟的、中年人的、深沉的、激越的认识力和情感。这使他即使面对大众启蒙,也比别的作家更能守住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这也是鲁迅创作之中显露的真正的具有现代性的因素,
竞聘演讲稿。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