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年,中国人发明了现代传播媒介——纸。然而,由于没有很好的印刷技术,学者们的思想还是无法得到广泛传播。
印刷术或许可称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尽管公元1100年中国人就发明了活字印刷 (Tuchman,1980),但是西方世界认为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和改进了印刷术,因为他于公元1455年在印刷机上用活动金属字印刷了42行的圣经。谷登堡的发明很快就在整个欧洲使用开来。到1500年,人们已经为很多著作印刷了成千上万册的副本。
最早的科技期刊出现于1665年,在那一年创建了两份不同的科学期刊:法国的Journal des Ssavans和英国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从那时起,期刊论文成为科技领域主要的传播方式。据估计(personal communication,Joe M.Williams,2005;personal communication,Carol Tenopir,2005),在读者阅读本书的时候,至少有1~2万篇已被录用的论文正在出版之中。
2.2 电子时代
许多科学家在开始科学生涯的时候,都是用纸和笔来撰写论文的。写好后,他们自己用打字机把论文打出来,或是请秘书帮忙。那个时候,这些科学家或科学插图人员、科学摄影师都采用手工绘制图片和胶片影像。当论文准备好后,科学家们将几份论文原稿打包,通过邮局寄到某期刊编辑部。期刊编辑收到投稿后,给审稿人(referee;或同行评议人,peer reviewer)寄一份论文原稿;审稿人阅读完原稿后,将论文原稿和评审意见寄回期刊编辑部;编辑再给该论文的投稿人寄一封是否录用论文的决议信件。如果论文被录用,投稿的科学家就要按评审意见对论文做必要的修改,并给期刊编辑部邮寄回一份修改稿。收到修改稿后,文字加工编辑(copyeditor)还要再次手工修改论文,排版人员(compositor)将编辑修改后的论文再录入排版。论文排版完成后,期刊编辑部会邮寄一份给投稿人,让投稿人检查是否有排版错误并给编辑部反馈意见。在论文最终出版前,为了方便无法去图书馆查阅这本期刊或无法复印到这份论文的同行,投稿人可向该期刊定购这篇论文的重印本。
如今的出版过程已经大不一样了。文字处理器、图形绘制软件、数字影像等给发表科技论文的各环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多期刊都有在线系统以供作者投稿和审稿人审稿。编辑和作者都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沟通。编辑通常在线修改论文,作者也是在线接收排版后的论文并对论文再做检查。很多期刊既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但有的期刊只有电子版。有些期刊提供一些电子材料——如补充材料或数字影像等——以辅助在线发表的论文。读者也可以通过作者的个人主页或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的网站来获取论文。出版过程的变化对作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总体来讲,这些变化加速和方便了出版过程,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尽管出版过程出现了很大变化,但是出版过程中的很多要素仍保持不变,例如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科技论文从投稿到录用的程序、科技出版中的职业操守、优秀科技论文的主要特点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科技领域一直采用IMRAD的科技论文结构。
2.3 IMRAD的故事
早期期刊发表的论文是描述性的文章。一个科技人员在论文中通常这样写道:“First,I saw this,and then I saw that.”(“首先我看到这个,然后我看见那个。”)或者“First,I did this,and then I did that.”(“首先我做这个,然后我做那个。”)这些观察通常是依照时间顺序展开的。
这种描述性的报告式写作风格适用于早期的科研工作。事实上,在当今的“letters”期刊、医学案例报告和地质调查报告中,人们有时还会采用这种开门见山的写作风格。
到了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并日趋复杂。以微生物学领域为例,自从Louis Pasteur确立了疾病的细菌理论并提出以纯培养物的方法来研究微生物之后,科技和科技写作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方法论变得越来越重要。Pasteur工作的批评者中很多人都狂热支持自然发生理论;为了说服他们,Pasteur发现很有必要详尽描述他的实验过程。由于具备一定能力的同行可以按照Pasteur描述的实验过程来重复Pasteur的实验,实验的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 of experiment)就成为科技哲学的首要原则;同时,Pasteur采用的论文写作方法催生了高度结构化的IMRAD论文格式。
20世纪早期Paul Ehrlich的工作和20世纪30年代Gerhard Domagk的工作进一步延续了Pasteur的科研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盘尼西林(penicillin,最早是由Alexander Fleming于1929年提出)的出现。科研人员于1944年发现链霉素(tetracylines);二战后不久,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神奇药方”,最终制造出四环素(streptomycin)和其他很有用的抗生素。
随着二战后医学研究上的不断进步,研究领域获得的赞助基金也越来越多。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这进一步促使美国加大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在随后几年里,美国政府和各组织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大量资金的注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则催生了大量的论文,这给现有期刊带来了很大压力。期刊的编辑们出于“自我保护”目的(即不想让冗言赘语占据期刊的宝贵版面),开始要求所有投稿必须结构合理、语言简洁。自19世纪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IMRAD格式日渐成为所有期刊的标准论文格式。有些编辑认为IMRAD格式是阐述科研结果的最简洁、最有条理的方式,所以他们衷心拥护IMRAD;还有些编辑虽不完全认同IMRAD,但也认为IMRAD的严格格式可以节省期刊的版面和费用。同时,由于IMRAD格式把论文的各个主要部分都清楚地标注出来,这大大减轻了编辑和审稿人的工作,因此这些编辑也就要求所有投稿符合IMRAD格式。
IMRAD格式可以用这样的问答形式给出:(问)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答案在论文的“Introduction”(引言)部分;(问)作者是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论文的“Methods”(方法)部分;(问)研究结果如何?答案在论文的“Results”(结果)部分;(问)这些研究结果有什么意义?答案在论文的“Discussion”(讨论)部分。
显然,IMRAD的这种简单格式符合逻辑,能够帮助作者组织和撰写论文。同时,这种格式也为阅读论文的编辑、审稿人和最终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