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故事、游戏、美术、音乐等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幼儿教师要以此为载体,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模仿创作,这样做可以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
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对幼儿创造性培养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1. 丰富幼儿的表象,积累创造的材料和基础,丰富想像力,让幼儿自由选择。
创造力的发展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想像的基本材料是表像。表像是对过去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像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像。幼儿没有对事物的表像认识,就没有可用来加工的记忆表像,再造想像就发展不起来,创造想像也只是一句空话。如教师要幼儿表现《放风筝》的这一活动,那么,在他们的头脑中必须有“放风筝”这种表象,这个表象存在,幼儿的绘画创作就有了源泉。这个表象不存在,幼儿的绘画创作就失去了源泉,变得干枯、无味。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生活。
2. 用讨论法让幼儿民主平等地作画。
传统美术活动的模式是老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的模式,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1)创作前的讨论: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
(2)创作后讨论: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
(3)创作中的随机讨论: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活动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如老师在巡回中发现幼儿构图呆板,所画图像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机选取二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哪张更好?你能让自己的图画也变得好看吗?怎样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像,使画面更满。
3. 科学评价、尊重、珍视幼儿作品。
幼儿的作品创作看起来有很强的随意性,其实是有所思才有所绘,比如画自己坐在龟背上去大海游玩……其实是他渴望能神气地去周游海底世界。教师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一幅幼儿作品的标准。幼儿的有些作品形象让人一目了然,有些形象非得请他破解才知其奥秘。但是,在这些形象背后其实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画里,鱼会说话,桌椅会飞。由此,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单纯幼儿创作意图和创作心理的基础上。应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水平出发,从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上着想,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的作品,我们都要热情对待,科学评价。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而且在某些艺术领域,儿童对该领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要早于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幼儿的关键期,鼓励幼儿,信任幼儿,不要过分计较幼儿音乐创造的结果,而是保护幼儿在创造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与勇气。目前,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
1. 为特定的歌曲编填新的歌词。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发展唱歌能力,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11]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在当今很普通的存在,幼儿非常喜欢玩打电话的游戏。在“打电话”这首歌中,歌词中有一部分内容为:“你在哪里啊”“我在幼儿园”。当幼儿学会这首歌后,教师启发幼儿想一想. 幼儿踊跃地说,可以弹钢琴,可以画图画,可以吃饭,可以做游戏等等。于是让幼儿在唱歌时改变这句歌词,用自己想象的活动来代替,这样一来,在复习歌曲时,气氛十分活跃,既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又促进幼儿敢于独自在大家面前唱歌。
2. 为特定的歌曲、乐曲编配不同的表演动作。
边唱边跳是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来加以补充。[12]如“小汽车”一歌中的“笛笛”声,幼儿很快就用生活中曾见到的按喇叭表示。在为“吹泡泡”歌曲配动作时,中大班的幼儿用手臂自下而上的动作表示泡泡正向上飞,同时还双脚起跳,尽力显得高些。
3. 自编歌曲。
自编歌曲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的热情、让幼儿学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及发展音乐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3]教师还应为幼儿创造条件,及时将他们所创造的歌曲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放给幼儿听,并进行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幼儿对唱歌和自编歌曲的积极性,还可使幼儿愿意更多地参与这项为促进创造力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的活动。
(三)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1. 选择适合幼儿思维水平的故事教材。
进行故事教学的前提首先是要选好教材,选择教材应注意:首先,故事主题要单一明确,情节要简单有趣,形象要鲜明突出,语言要生动浅显。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容易接受抽象的道理,而较易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次,根据不同的年龄班级选择不同的故事,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选材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最后,教材要配合时令季节,有的故事内容常和季节有关,选故事时如能注意与季节相配合,能引起幼儿的联想,效果能更好,如《小蝌蚪找妈妈》适宜在春天讲,而《萝卜回来了》《雪花》等则要放在冬天讲。
2. 讲故事,启发幼儿的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幼儿多听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外,还要启发、诱导他们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如在讲了“鹅大哥出门”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鹅大哥,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的鹅大哥?”让幼儿再现故事中相应的词句,如通过“瞧我多漂亮”“谁也比不上”,“它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眼睛望着天”等词句,得出“这是个骄傲的鹅大哥”这个结论。像类似的启发提问,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