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6-08 字数4064字 点击: 次
社团管理体制的完善-社科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科类社团 管理体制 整合机制
论文摘要:完善社会科学类社团的管理体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本文从分析现行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在完善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的观念、职能、制度、机制、方法、手段和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完善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科类社团快速成长,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得公共权力的配置开始由政府独揽向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包括社科类社团在内的民间组织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从总体看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经费紧张、人才缺乏、能力不足、社会支持欠缺等问题,致使民间组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承接好政府转移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尤其是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⒈多头管理,挤占社团的活动空间。当前,我国的社团管理体制是双重管理,即社科类社团有两个主管部门,一个是民政部门,属于登记管理机关,保证社团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范围在法律的框架之内;一个是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组织,属于业务主管单位(民办社团的业务主管单位是社科联),保证社团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科学、有效。在社会团体发育还不成熟,政府对社会管理规律认识还不到位,政府职能的彻底让渡会有较大风险的情况下,双重管理体制具有现实意义。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准入门槛过高。社科类社团在通过登记注册取得合法地位之前,必须先找到主管单位,取得行政意义上的“许可”,另外,登记注册手续复杂、程序严格,使很大一部分自发成立的社团不能登记注册,游离于管理体制之外。二是控制过严。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社科类社团各方面活动都被纳入有关部门的管理体系中,从而导致社团过于依赖“上级”,“官办”色彩和行政化倾向严重,独立性不足。这样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对社科类社团的行政控制,在实践中造成了社科类社团的依附化、多头管理等问题,限制了社科类社团的健康快速成长。
⒉政社不分,社科类社团难以正常发挥作用。1993年和1998年的两次机构改革,彻底切断了一些社科类社团与业务主管单位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具体业务管理上的联系,甚至办公场所也改换门庭,形式上实现了政社分开。但是,一部分社团却没有因此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其职能仍然残缺不全。如科研课题负责人的确定权和学术成果的鉴定权仍然掌控在政府手中,造成政府职能越位,社团职能缺位。实际上,政府是选择科研项目的主体,社团应是确定科研课题负责人和鉴定学术成果的主体,因为社科类社团是本学科优秀人才组成的联合体,它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无可争议的发言权。“有为”与“有位”是相辅相成的,社科类社团最具活力的职能不能充分行使,社科类社团的吸引力自然就会十分有限。另外,还有一部分社科类社团由于其前身是政府职能部门,或者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它们在观念、组织结构、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这种政社不分的状况导致了社团失去民间性和自治性的特征,不仅束缚了这些社团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lw/sklw/0H611320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