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论述语言差异的时候,认为词语的含义是通过其对立面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语言符号有一个重要的“他者”,任何一个具体的符号都能由其反面而获得定义,语言背后的潜层差异才是它的真正“能指”。“语言中没有‘确定的词语’,也就是说,一个符号并不是靠指向现实世界中的某一实体而产生意义,而是靠指向语言体系中有别于其自身的其他词而产生意义;一个符号的意义就是这样从反面被定义,构成有别于其自身的其他符号的差异”。语言学上的这一突破性理论对我们研究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延展功能,当我们考察这几位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就会发现作品的两层含义:一层是浅显外在的,适合儿童阅读理解的;另一层是深刻潜在的,是展示作家真实创作的心理动机的,而这层含义却只能通过成人的启蒙这层媒介来沟通外在和内在的意义,而后面这一层面才是作家真正元法言明的内涵。
四、妄评一二:因求善而失真
他们三人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说代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整体创作倾向。通观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种共同的缺憾:因为过分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念,重视对儿童的“美”和“善”的教育,他们在作品中大都侧重表现儿童的美好纯洁的一面,而很少去揭示儿童心灵中掺杂的杂质或者儿童复杂细微的情绪感受。于是我们就发现了因为追求“美”和“善”,而在根本上却失去了“真”。“只有‘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情感的陶冶塑造,才有真正的心灵成长,才是真实的人性出路”。马克思早就论述过: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只有在和社会发生关联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人,达到自省或省他的目的,人间不仅仅是鲜花和微笑,也有毒草和泪水。作家只有直面现实勇敢面对,才能塑造身心健全的儿童。中国既需要理性的启蒙,更需要对理性和启蒙的超越——对人的有限性和悲剧性有深刻的体认。
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我们欣喜地发现更多的新锐儿童作家在作品中展示的儿童形象甚至反映的情感都逐渐立体化,儿童自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恩与报复、虚荣与攀比、现实与幻想,这是真实的儿童,足以引起我们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
浅析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张天翼;儿童文学;艺术特色
摘要:张天翼是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依旧深受广大小朋友的欢迎。本文通过作品分析发现,张天翼的这些作品在主题、语言、情节等方面都很有特色,老少皆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是叶圣陶。鲁迅先生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张天翼可以说是这条道路上的拓荒者之一,是继叶圣陶之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颗新星。他在开始文学活动不久,就开始为儿童写作。30年代发表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儿童文学作品。解放后,从1951年到1956年先后发表了《去看电影》、《罗文应的故事》等七篇体裁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七篇作品于1959年被结集出版,名为《给孩子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张天翼的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依旧深受广大小朋友的欢迎,其吸引力不减当代涌现出的诸多新人新作。那么张天冀的儿童文学作品究竟魅力何在?笔者经研究发现,张天翼的这些作品在主题、语言、情节等方面都很有特色,老少皆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主要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他突破了加:那种只写身边琐事和内心世界的文学框框,在作品中正面反映现实社会的阶级矛盾,主要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如《大林和小林》主要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和腐朽,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同时赞美劳动者的坚强、正义和勇敢;《秃秃大王》不仅展示了大财主秃秃大王的腐朽生活和黑暗统治,同时打破了人们对天使、神仙、菩萨等的迷信。《失题的故事》批判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等等。有人认为儿童纯真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不应让他们从小就认识社会的黑暗,否则会给他们美好的心灵留下阴影,使他们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于这个问题,张天翼曾经在《奇怪的地方》的序文中这样写道:“只要不是一个洋娃娃,是一个真的人,在真的世界上过活,就要知道一点真的道理。”②在处理技巧上,张天翼总是把“善”与“恶”对照起来写。而且在“善”与“恶”的对抗中,“善”最终总是战胜了“恶”。如四四格、第二四四格、叭哈先后被劳动者用铁球打死,目即卿(即大林)最后孤独地死在富翁岛上,而小林等人最后则过上了自由、独立的生活;秃秃大王最后被消灭掉,无数被关在秃秃宫的人被救了出来……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小读者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认识,而且也坚定了他们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
解放后张天冀的作品主要以教育为主题。他主要就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表现。在《给孩子们》序文中,张天翼谈到他为孩子们写作时遵循的两个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们看了能够得到一些益处”。虽然这本集子中的作品写于解放初,但其反映的主题思想对21世纪的儿童仍具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些作品有的歌颂孩子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如《去看电影》中的小红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有的描写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毛病,如《罗文应的故事》中的罗文应在思想上要求进步,想搞好学习,但是自制力差,一见到好玩的东西就忘了学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终于改掉了毛病;《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的赵大化,因为总是不爱动脑筋,变得越来越笨,最后笨得忘了自己的家门,忘了妹妹的模样。《蓉生在家里》中的蓉生,在学校是个听老师话、勤快、优秀的好学生,可一回到家就变懒了,不帮妈妈做家务,自己的事都要让别人去做,最后认识并改正了错误。《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王葆对宝葫芦由渴望到拥有到厌弃,打破了一些小朋友不劳而获的想法。生活是一面镜子,文学作品也是一面镜子。透过这些作品,小读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和作品中的小主人公一道儿发扬优点,改正错误。比起正面的说服教育,文学作品通过正面或反面教材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容易为小朋友接受。(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