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3-08-22 字数4911字 点击: 次
企业形象策略
进入90年代,由频频发生的商标抢注事件为突破口,国内经营界、新闻界、理论界关于重视无形资产的呼声响成一片,品牌战略、CIS战略、公共关系战略,这些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方式与手段阵风吹来,尘埃落地,在欢呼与迷惑之间为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所认知、接纳与热衷。
欲说公关好困惑
80年代初的中国,春风初度,百业待兴。改革开放打开了这个文明古国厚重的大门,于是伴随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兴起,“公共关系”这个西方文明的产物,终于从太平洋彼岸舶来,在南中国海岸登陆。“春潮带雨晚来急”,“公共关系”由南面北,一路风尘、扶摇直上。十余年间公关几起几落,狂热过也消退过,时值今日,也还是“欲说公关好困惑”。
困惑所在,首先是人所共知的“公关小姐”的话题经久不衰。富有浓厚无奈色彩的关于“小姐”的话题,给公关抹上了道不清说不明的隐晦,直闹得一度卓有成效的公关公司改弦易辙,曾经积极从事公关教学的学者羞于谈及自己的职业。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之际,将公款吃喝冠以公关美名的人有之;把女秘书、女业务员一概称为公关小姐的人有之;把公关视为拉关系走后门甚至男女调情的也大有人在。“公关”一方面被等同于楚楚动人而又善于言辞的“公关小姐”,一方面又与“攻关”二字划上了等号,银弹、肉弹、糖衣炮弹无关不克,无坚不摧。1990年,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关正了名,为公关热再度回升创造了契机。然而“公关小姐”的话题并未因此而结束,“小姐攻男关”一直在相当广的范围里成为公关的形象描述,以公关为名,拉关系、搞赞助、中饱私囊者也并未因公关的“正名”而销声匿迹。
对公关真正的误解,对公关操作的偏离,到了令人背过气去的地步:一位夜总会的老板竟成了某公关协会的副主席,曰“名不正、言不顺”,只是要为三陪小姐讨个说法。
好酒也怕巷子深
但是,关于公关小姐的话题该结束了。中国的企业家是讲实惠的,他们也并不缺乏智慧。公关“热”也好、“冷”也罢,企业家们从公关实务的探索中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从简单的“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到“改善人际关系,塑造企业形象”,理解之路并非想象中那样漫长。
公关实务的最初尝试是与接待和广告分不开的。公共关系带着“关系”二字从深圳、广州一带的中外合资酒店传人内地之时,对“关系”二字怀有特殊敏感的人们把其与“接待”挂起钩来也不足为奇。但随着公关的逐步成熟,企业家们认识到了不仅公关实务并非简单等同于接待,而且与广告相比更具有其独特意义。商品广告就是推销产品,以单纯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而公关却是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实现,推销企业形象。于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既能减少营利性组织的推销意味,又能赢得广大消费者赞誉的公共关系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企业推销产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成为了一种最经济实惠的“广告”。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qywa/qyxx/0R211MH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