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企业“xx果汁”主要定位在低端,规格为580ml,终端价格为2.3元/瓶。为使产品能更好地向高端延伸,A企业决定生产一款高层次产品,以便形成系列产品,相互“照应”,抢占市场份额。A企业主要以小瓶装饮料和中瓶装饮料为主,产品定位为家庭必需品,规格比同类品牌要多一些,价格也便宜一些。沿这个思路,这一款新产品也定位为家庭必需饮料用品,规格为2.5L/瓶,价格在5.2元/瓶左右。
按照A企业的思路,根据现有成熟渠道推广新品应该是易如反掌的。新品市场推广前期情况确实如此,上市3个月,连续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完成了上市第一阶段的目标销售额。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中瓶果汁的销量却急剧下滑,反倒给了竞品打入市场的机会。
经过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在于:A企业的产品定位为家庭日用饮料,这种定位的目标消费群体对产品价格或包装、规格比较敏感。A企业的中瓶果汁饮料的规格为1.5L,终端价格在4.7元/瓶左右,大瓶包装的规格为2.5L,可价格只比中瓶果汁高出0.5元,对于家庭购买者来说,购买大瓶果汁明显比中瓶的合算多了。
虽然这次新品推广中,也取得了不小的业绩,但总体来说是失败的。一个成功的产品推广,应该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消费层次或需求上有所划分,满足不同阶级的需求利益点出发,这才是成功的新产品推广。
信用管理不良,只铺货不回款
老吴代理某知名熟食面包已经十余年,厂家倡导深度分销要缩小其销售区域,尽管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老吴却已经多了一个心眼,不能总是受厂家的掌控,所以经过1年多的考察和市场分析,老吴决定开发新产品,并亲自操作。新产品生产后,老吴开始组织人员进行铺货,为能顺利打开市场,老吴开会时决定,铺货时允许赊销。
随着时间的推移,铺货活动进入了高涨期,H县及外围市场的铺货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产品的赊销率也高达60%,尽管如此,市场的表现却令老吴大跌眼镜:产品动销率低、质量不稳定、客户的抱怨得不到解决,最重要的是货款回收难。因为长期收不回货款,新厂房也停止了生产,资金链开始断缺,最后老吴不得不终止了该项目。迄今为止,老吴一直想不明白,与厂家合作了数十年,厂家第一次铺货也是赊销(铺底),为什么自己铺货赊销却没有效果。
老吴这次“铺货不回款”的教训值得反思,虽然厂家铺货也可以赊销(俗称铺底,即第一次进货可以不用给现金),但是厂家对终端掌控较严,有一套信用管理措施。而老吴盲目铺货不回款,其终端信用制度又没有建立,因此,失败是迟早的事。
注重市场开发,忽视渠道维护
杨老板是M省的Q啤酒总经销商,M省的啤酒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容量居全国前五名。2009年公司为丰富产品线,研究并开发了一款啤酒:在传统啤酒中引入茶味,成为了一款既具有啤酒味又具有茶香味的高档啤酒。这次公司下了死命令,新产品推广第一阶段销量必须达到4000万。杨老板是公司的元老级经销商,公司对其寄予厚望,不仅给他增加了人手,而且额外增加了许多促销赠品。
在第一阶段铺货过程中,靠着专业的销售人员和良好的终端客情,新产品顺利进入了市场,市场铺货率达到50%以上。高调的铺市活动引起了竞品K品牌的注意,K开始与渠道签订陈列活动反击。而此刻Q啤为了能稳定铺货率,加大了铺货的范围。随着铺货的范围加大,人员逐渐失调,市场维护不到位,导致终端表现差。最后,进货终端拒绝二次补货,杨老板的此次铺货以失败告终。
此次,杨老板的铺货失败主要在于注重市场开发,忽视渠道维护。由于Q品牌进入M省的时间短,市场基础弱,群众接受正属于认知过程。竞品K品牌为反击,与零售终端签订渠道陈列协议,把Q品牌的这款啤酒从货架上赶了下来,由此导致Q品牌终端表现差,与消费者接触少,动销率低,
竞聘书,因此终端拒绝二次补货也成为了必然。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