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语言要求尖锐泼辣、雄辩深刻、幽默含蓄,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等等。
在语言方面,鲁迅的杂文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鲁迅先生的杂文中,有民间语的运用,语格言的穿,语、句以及重迭、对仗、排比句式的精心安排,都达到了浑然天、妙趣横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深广的哲理的内容。比如鲁迅在《三月的租界》中,对张桥的所谓“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的论调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他一针见地指出:“如果在还有‘我们’和‘他们’的文坛,一味自责以显其‘正确’或公平,那其实是在向‘他们’献媚或者替‘他们’缴械。”这里没有漫骂,没有恐吓,仅寥寥数语,就把张桥实际是本帝主义和民动派“献媚帮腔”的真而目揭露出来了。再看鲁迅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中的一段活:“自然,‘喜怒哀乐,之也。’然而穷决无开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的老太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林的。”这段批驳资产阶级文字,有叙述,有议论、含蓄、幽默,朴实易懂,比起平板的说理和象的驳斥,显然生动有力得多。
学习语言不外三个途径,首先从丰富多彩的群众语中学习和积累,其次是学习古语言中许多有生命力的浯言,再其次是向外来语学习。要像秦牧所倡导的,在建立材料仓库的同时还要建立语言仓库。
在杂文写作中,许多常常用典故来加强作品的论辩力的文学。典故用得好,不但能给以知识,还能增加杂文的艺术彩,也使说理更有力。但运用得不好,则不但画蛇添足、为累赘,有时甚至造晦涩难懂.典故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者在具体选用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切题。那种不管与主题有无关系,只是东拉西扯地用典故的做法,是写杂文的大敌。紧紧围绕主题选用恰当的典故,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二是要推陈出新。推陈出新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做到死典活用,不要只做简单的类比或照搬历史的陈迹。如鲁迅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一文中,是这样用典的:“看《红楼梦》,觉得贾府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马粪”。这段文字,一石投二鸟:用贾府影射民,以焦大影射“新月社”,并在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议论:“这就是文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这句话又赋予了焦大骂贾府的新意:为旧三“明”主义(民)效劳的文学士要比贾府里的焦大更可恶。
三是用典还可以指出其含义的不足,或补充,或正义,或借题发挥,或其意用之,把典故用活。鲁迅在《谚语》—文中,对“各个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霜”这句格言进行了阶级分析:“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面对于压迫者来说,这句格言却另有一番含义:“所以被压制时,信奉着‘各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霜’”了。鲁迅把两句话各改一个字,就把那种失势时奴十足,有权势无所不为的物的脸谱,分明地勾勒出来了。
杂文怎么写3
按《谈杂文》的论述来说,杂文还是比较难写的。其实,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杂文,也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本着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写出一篇普通的杂文,还是很容易的。何况,谁能保证,开篇就写出很有质量的杂文呢?
杂文的主题从何而来?
《谈杂文》一文也说了,杂文,只能有一个论点。这个论点就保证了杂文的立场鲜明,才显露出杂文的战斗。标,每次只能投一根,一次投两根,就没了精准度和力度,还不如向对面的敌人扬把沙子有效。那么,这个论点哪里来?来自于你的思考,来自于你的所见所闻。我就是这样的。有个感想,就是一个观点,想法组织材料把它写出来。不论用什么手法,把自己的观点明确写出来就行。
杂文怎样写
《谈杂文》谈了很多写作方法,也是杂文写作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我们怎么用?就如武器库里放着很多类型的武器,但究竟用那种武器,这要看战场敌的变化。你不能把某个武器准备好,让敌人按你的武器来进攻。所以,这些写作方法你了解并能熟练掌握就可以了。你就按你自己的思路写,不是按照某个写作手法来写。也就是说,写作手法是为你服务的,你是手,哪个武器用不用,由你掌握。我就是这样的,从来不刻意采用影射、讽喻、双关、夸张、语等修辞手法,遇到了就拿过来使用,没遇到就不为修辞而修辞。
文章的结构,也要顺其自然。
开篇就点题,或制造个悬念,都是不错的。
中间论述要充实,把杂文的辛辣、幽默表现无遗,文章就会很生动,具有可读,文章的质量也就出来了。你读的那些书、知道的那些典故,就派用场了,但要点到为止,太多,有卖弄的嫌疑,也掩盖了自己的观点。一味的平铺直叙,除非你遇到个修养很好的读者,否则别人很难坚持看完。
结尾要有力,要呼应主题。有的人,杂文前部分写的不错,结尾的时候,却犹豫不决:如果不怎样,就会出现如何如何三个后果,这给读者留个多项选择题,由读者来选择。这样的杂文,它的份量就会因为结尾疲而打了折扣。
杂文的发展方向
读《谈杂文》,后面的评论中的几个观点,给人很多富有新意的启示。
评论中的观点归类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了”。这类评论,是表明赞同作者观点的,按作者说的写杂文。没什么可说的。
2、杂文要与时俱进。这类议论以文若书为代表。
大意:杂文的短小精悍、语言犀利,是杂文发展早期的特,是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关。长大刀的,跟不当时社会战斗的需要,做一把匕首就丢出去!现在是和平时代,进入和谐社会了,不用匕首和投了,都是和平社会的公民了,战斗就免了吧。只要保留杂文的特就可以了。
对这点,我有不同意见。
现在是和平社会了,没有军阀割据、没有飞机轰炸了,但战斗就结束了?当今社会,贪污腐败横行于天下,坑蒙拐骗抢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杂文这把匕首、投,怎么就可以刀入库了呢?杂文的功能就改写颂词了?(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