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研究农学类专业的传统优势
农学类专业主要涵盖农学、园艺、植保等传统专业,以大田作物和园艺类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农业科技发展自身规律和历史沿革的原因,农学类专业始终是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通常具备师资力量较强、实验条件较完善等优越条件。但是,在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惯性”较强,形成了多年难以打破的思维方式和保守的办学理念。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教育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科建设发展空间狭窄等方面。致(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使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相互脱节,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适应生物类学科快速发展、交叉渗透的总趋势。如果不尽快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农学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将难以为继。
农学专业以大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兼顾产前和产后,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是农学类专业的典型代表,一般均设置在高等院校的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2000年确立本教学研究项目之前只有1个本科专业———农学专业,1个专科专业———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专业;两个硕士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上存在着下列突出问题:(1)专业设置单一,人才培养面较窄,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科技人才多方位的需求;(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手段相对落后,使得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欠缺,技能水平欠佳,不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3)人才培养层次较低,学院不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受上述因素和国家政策的综合影响,农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生源不足,适应能力相对较差,限制了学科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影响了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学院科研、推广服务职能的深化,也造成了一定的高层次人才流失。这些内外不利因素使得学院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也是当时农学类专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本研究依据农学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针对传统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模式束缚,构建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科建设领域,增添新的学科建设生长点;依靠学科建设的优势,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水平,改造传统专业,提升专业办学层次和水平,扩大专业招生范围,增强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的综合实力,为社会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多层次、广适应的农业科技人才。本研究以农学专业及其所在的农学院为代表,探讨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为农学类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为相关、相近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研究内容
(一)探讨农学类专业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体系。
(二)以农学专业及其所在的农学院为例,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的效应。
1.拓宽本、专科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2.出台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强化“三结合”基地建设,扩大专业社会影响;
3.依据本科专业设置,增设硕士(包括专业硕士)、博士点,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办学层次;
4.利用学科建设优势,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
5.加强优势学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激活传统专业,增强办学活力;
6.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效应,增强学院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的综合实力。
(三)归纳、总结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
二、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选择河北省有代表性的单位,考察用人需求;选择不同省份、不同层次的农业高校农学院,考察其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科建设情况,科学定位学院的发展规划。
2.集体访谈法分别组织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学科带头人、离退休教授参加的多层次座谈会,讨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体系。
3.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在不同年级学生中产生的效果。采取分组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即先将二个年级学生分成4个组,将每个班当作1个抽样单位,再在每个组内分别随机抽取1个样本班,在这4个样本班中发放问卷,从~2003年共设置4次重复。
4.查阅法利用互联网上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大专院校等网页的信息资源,把握其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动态,广泛搜集信息,展开调查分析。
5.论证法针对本研究中本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及课程大纲的修订、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新增研究生学位点等重要内容,专门组织专家论证会。
6.分层设计、逐项落实方法对本项目的各项研究内容,根据其组成要素,采取分层设计、逐项落实的研究方法。全程跟踪、及时反馈,使项目实施日臻完善。
7.点面结合法对本项目前期研究产生的初步成果认真总结,形成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在本项目实施的中后期及时推广应用。
8.归纳法归纳总结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和实践效果。
三、实施措施
(一)瞄准需求,科学定位,构建学院5~10年总体发展规划
1999年底学院领导带领各系骨干教师,深入到河北省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下属研究所、河北省农业厅、大型农场、涉农企业等部门和单位进行考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结合本学院专业、学科已具有的基础条件,将学院科学定位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并重型”学院,确立了学院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为核心,优化、拓展专业领域,调整学科研究方向,增强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的综合实力,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