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办院指导方针,构建了学院5年和10年总体发展规划。并组织全院教职工进行讨论,请学术带头人和离退休的专家教授进行反复论证。在广泛听取学校领导、农学类专业教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后,进一步明确了学院本、专科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方向。并成立了以农学院院长马峙英教授为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李存东教授为副组长,各系主任参加的研究课题组。确立了“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二)整合学院资源,优化和拓展专业领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学院总体规划和课题要求,课题组成员先后到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农学院进行考察,学习他们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大胆地对本院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整合学院当时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将原来的作物栽培与耕作和作物遗传育种2个系重新整合,调整为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农村发展3个系,并组建了跨学科专业的小麦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大豆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建立了面向全院的能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任务(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的开放实验室,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办学效益。在保留传统农学专业的同时,成功申报、增设了河北省经济建设急需的农村区域发展、中药学2个本科专业,农业综合技术管理、种子检测与经营、中药学3个专科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把单一授予农学学士扩大为农学、管理学、医学学士,拓展了专业领域。把单纯理科生源改为文、理生源兼收,扩展了专业招生范围。
通过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调整,主干课程的建设,教学观摩、教学检查、教学研究等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共承担主持省级教研课题8项、校级教研课题11项,发表教研论文25篇。2002~2003年《作物育种学》、《农业推广学》、《作物栽培学》3门主干课程分别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03年农学院陶佩君、穆国俊老师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农村区域发展作为新上专业,曾7次修订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既坚持了主干课程的全国统一性,又兼顾了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既突出了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又兼顾了技能结构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大致组成是:发展学类、技术及推广类、规划设计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力求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农业企业集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推广等部门,胜任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区域发展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企业和农协的组织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2002年在河北省普通高校新增本科专业评估中,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获Α级。
目前,改造后的农学专业新开课程15门,其中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有: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导论、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作物通论、生态学、中草药资源与利用等,授课对象涉及农、林、牧、工、理、管、经等领域。改造后的主干课程———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更加侧重育种和栽培的有机融合,更加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同时又增加了农业推广学等课程,使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的科学型向科研、教学、推广复合型转变。
(三)强化“三结合”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扩大专业社会影响
依据学院新的专业设置及科研、教学、推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目前建有作物模拟、作物生理、耕作学、生态学、作物育种、分子遗传、细胞遗传、遗传工程、种子学、生物统计、参与式教学、农村发展规划、农业推广模拟等13个实验室,开设60多个实验,在实践教学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先后建立了张北试验站、清苑农林高优专业社、定州翟城乡村建设学院、河间国欣农研会、安国中药材、辛集马庄乡农业示范园区、衡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漳县万亩高科技园区、汉沽农场、长城种业集团、中国种业集团、冀丰种业、科润种业、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河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园、河北农业大学作物育种中心等25个不同类型的校内外教学、科研、推广服务“三结合”实习基地,提高了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效果。并以“三结合”基地为平台,强化科、教、推3者的有机结合,开通专家教授与农民的“直通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速度。近年来,在“三结合”基地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15项,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1440名,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农村科技人才和农民科技示范户,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效益近20亿元。其中,由张立峰、杨福存教授主持的张北试验站,先后汇集了农学、草业、畜牧、经管、资环、水利、园艺、生态等10多个专业的上百名科技人员参加试验站的研究工作。2002年张北试验站获河北省“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张北试验站取得的突出成绩,极大推动了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几年来,学院把自身发展与河北省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通过科技成果研究开发、技术协作和推广服务,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目前,马峙英教授被聘为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学部委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棉花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棉花育种项目首席专家,李雁鸣教授被聘为国家科技部粮食提升计划河北省小麦首席专家,张立峰教授被聘为河北省科技园区项目首席专家,崔彦宏教授被聘为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粮食提升计划河北省玉米首席专家,李存东教授新增选为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陶佩君教授新增选为中国农技推广协会理事。同时,学院与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公司、法国欧麦麦芽有限公司、蒙古国道仁特蒙公司、巴基斯坦旱作农业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植物研究所、美国诺贝尔基金会、香港爱施会、加拿大肥料开发中心、柬埔寨农业部等22个国内外单位开展多项技术合作。学院先后还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星火”培训、新疆巴州地区干部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素质工程培训等多项任务,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四)依据新的本、专科专业设置,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办学层次
学院以新的本、专科专业设置为基点,依据学科发展方向和已有的基础,整合学科资源,进行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申报及建设工作,同时培植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拓展硕士点范围,形成层次、门类齐全的农学类优势学科群。(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