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至今,学院在农学硕士基础上,申报新增了理学硕士、种植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区域发展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作物遗传育种高校教师专业硕士;成功申报、新增了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了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物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农业生态科学与技术、作物生产工程与技术推广、作物产品安全生产调控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28个博士研究方向,12个硕士研究方向。
(五)利用学科建设优势,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
2000年以前,学院曾因上文所述的种种原因,先后有十多个青年教师出国或外流,造成了一定的高层次人才流失。自2000年后,学院在办院方针指导下,锐意改革,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的优势,造就一支职称结构、学位层次、研究领域、年龄搭配梯队合理的学术、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
第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校内师资、学术队伍的培养,重点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师资,提高教师的学位层次和高级职称的比例。先后有10人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墨西哥、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家作访问学者,有2人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目前学院在职教师3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8人,两项合计占61%;硕士学位7人,占21%;硕士课程结业3人,占9%;教授18人,占55%;副教授7人,占21%。
第二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加大宣传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力度,广纳贤才。先后引进博士3人、硕士3人,外聘兼职教授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外知名大学教授3人,博导9人。聘请原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国际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教授兼任我院作物学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同时,积极吸引本院海内外留学人员,2000年以来,先后有8位博士回院工作。
第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承办、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项目实施期间先后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农村发展与推广教育国际研讨会”、“全国棉花遗传育种高层论坛”、“面向21世纪及十五规划《农业推广学》教材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近年来,先后有28人参加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169人次。
第四方面,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学科与国内外学术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的整体学术水平。期间,先后邀请国际知名农学家Connor教授、知名生物技术专家张洪彬教授、刘春吉教授和“全国百名名师奖”获得者、著名分子遗传学家郑用琏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赵春江研究员、贾继增研究员、“三农”问题知名专家李成贵研究员等来院作学术报告。近年来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50余场。
(六)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激活传统专业,增强办学活力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激活了农学传统专业,增强了办学活力。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对于学院招生、学生就业、专升本、考取研究生等产生激发效果。至2003年,本、专科学生招生由原来的降分录取改变为正常分数线以上录取,由原来的第二志愿和大多数调剂录取改变为全部第一志愿录取;研究生由原来的招生十几名且生源不足发展为现在的50多名且生源充足;本专科一次性就业率达到66%以上,专升本率(包括自学考试)近100%,本科生考研率40.2%以上,硕士生英语六级通过率100%,考博率50%以上。采用点面结合法,将本专科、硕士点、博士点专业申报产生的初步成果及时总结,形成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在随后的本专科、硕士点、博士点申报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效应。例如,在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借鉴申报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又成功地新增了中药学本科专业;同样,借鉴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点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又顺利地新增了遗传学硕士点;借鉴种植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点审批的经验,又成功地新增了农村区域发展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点和作物遗传育种高校教师硕士点;借鉴取得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经验,又成功地新增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新增了作物生物技术等5个博士点;借鉴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的经验,又成功地取得了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由此形成了由“专科专业—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组成的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的5级对应的办学链条,彻底激活了农学传统专业,大大增强了办学活力。
(七)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的综合能力瞄准河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急需,加强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基础研究基地建设,为省重点学科的建设、研究领域的扩大、实践性教学的加强、科研课题的立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术论文的发表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增强了教学、科研和推广服务的综合能力。
我院作为主要技术力量之一,先后建成了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山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作物抗逆抗病虫基础研究基地、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农)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依托农学院建立了河北农业大学作物育种研究中心、河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草坪研究所等4个校级科研机构。依托这些科学研究优势,进一步支持了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依据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发挥学院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及时调整和扩大研究领域,由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扩展到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杂粮、中草药、瓜果、蔬菜、花卉、牧草、草坪等几十种栽培植物,进而使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范围拓宽。近5年来新增科研立项43项,科研经费1361.5万元,争取到省有关部门和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经费800余万元。共取得科研成果26项,其中获省长特别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321篇,其中在国际知名科技期刊NucleicAcidsResearch(国际影响因子7.05),FieldCropResearch(国际影响因子1.28),PlantSystematicsandEvolution(国际影响因子1.36)等全文发表5篇,在国内一级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收录5篇。(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