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在“实用”取向下,不是应用文,而是三大文体进入写作课程内容呢?这又源于一个误解,即认为应用文写作只需要掌握格式就可以了,对应用文类型的认识也仅限于通知、启事、电报、请假条等。纯粹格式的模仿,使应用文写作训练变得机械枯燥,最终被师生所抛弃。而在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是一切写作的“通用”基础,只要学会写这些“通用文”,在此基础上再去学“应用文”,“只是一个格式的问题了,即使从来没有写过,找有关的应用文书籍查一查,问题就解决了”。正是这种对三大文体“包打天下”的训练企图以及对实用文体教学的误解,使“三大文体”长期成为中小学写作训练的核心内容。
“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导致写作教学“两头落空”--学生在12年的写作训练后,既不能应付生活、工作中的实用写作,也不能应付文学创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让我们写所谓“记叙文”或“议论文”,我们所接触的真实文体,是“调查报告”、“论文”、“总结”、“简历”等。所以,写作课上训练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最大的问题是与实践脱节。而与实践脱节,又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开展。
作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三大文体,在课堂上,就变成了散文写作。尤其在中学,叙事说理散文成为教学的绝对文体。
为什么写作教学明着抵触文学写作(有哪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小说、诗歌与戏剧创作呢?),实际上教的却偏是具有文学范儿的散文呢?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是传统写作教学的影响。传统的写作教学强调文以载道,基本上走文学写作的路子,以经世济国的政论文和微言大义的儒家学说阐释文为训练内容。
二是语文教材选文的影响。阅读教学以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在读写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下,阅读教学的文学性自然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文学性。
三是写作测评的影响。考试评价“有文采”的标准直接影响了写作文风的“文学化”。
四是教学方式与条件的影响。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可以完成的,是记叙文和短论。而一般实用文的写作,比如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文学评论、读后感等,往往无法在课堂限定的时空内完成,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调查或者深入的阅读探究才能完成。而在我国,一个写作教学单位时间通常是两课时,这也使散文写作成为不选之选。
三、散文写作所造成的难题
(一)散文的体式特征
1.“无特征”
南帆说,“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⑦,因为散文所涵盖的文类极“散”。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散文”的外延作了这样的界定:散文“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叶圣陶先生甚至说:“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⑧。散文所包含文类的杂与广,使得散文的体式特征很难概括。正因为此,无论在阅读教学还是在写作教学中,除了“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笼统点拨外,我们对于散文读与写的指导,基本上近乎失语。
2.自然
散文写作,往往是一件比较随性的事情。在生活中,人们无需受制于特定的读者或任务,而是在情动而辞发的状态下写散文。所以,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散文写作是自由与自然的,想写就写,可长可短。
3.内容大于形式
对散文写作的要求,通常不在形式,而在内容。散文写作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体悟,做到情真意切。情感的真实和思想的厚实是好散文的两大指标,而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得体可能是首要的指标。
(二)散文教学之难
散文的上述体式特征,使得课堂教学的展开困难重重。
1.散文基本上不需要教
散文的“无特征”与写作的率性自然,意味着在所有文体中,散文可能是最不需要教的。因为散文就像走路。对于一个正常的成人来说,走路真的不是需要教的事情。但是,中小学12年,写作教学恰恰选择了散文来教。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课堂上为什么会缺乏“教学”。
最近网络上流行写微博。微博,是散文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文体,随心所欲、随时随地、简单分享,这大概就是散文写作的极致--信息至上,零技巧,谁不会?用散文写作的极端文体--微博为例,是想强调一点,在整个中小学,拿最自由、最少限制、最随心所欲的散文作为训练的第一文体,一写就是12年,这是很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反思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散文写作训练,耽误了写作课程专业性与有效性的提升。
2.重要的教不了
好的散文有两大标准,第一是“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受与体悟);第二是有“思想力”。两者为血与水的关系。作者的思想力越强,笔下的情感也越崇高、优美、真实与感人。
就上述两个标准而言,好的散文似乎的确教不了。首先,真情实感是散文写作的前提,生活中我们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流淌为散文;所以散文写作本来不存在缺少真情实感的问题。而课堂上的写作是为训练而写,因此存在为材料或话题“寻找情感”的问题。前者为水到渠成,后者为掘井找水,差别很大;至于思想力,则是直接和间接人生体验的结果,是语文教师无法教的,至少也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可测量的效果的。
以人生来譬喻文体,诗歌是少年文体,在年轻气盛、激情飞扬的青少年时代,应该鼓励学生写诗;散文是中年文体,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的散文需要生活的沉淀,把世事与人情辗转揉碎在字里行间,文字才有厚重真实之美。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少不更事的少年人去写中年体的散文,并且要求“深刻”、“丰富”、“有创新”,多少有点脱离现实,而这不现实的要求,反过来又促使一些“机灵”的学生“伪装成熟”,借助古今中外的事例和华丽铺陈的语言“包装”自己单薄的思想。
3.教的不一定有效(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