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博物学更为突出明显的地方性,倒是可以警示生态环境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可以避免科学知识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标准化所带来的破坏。在博物学中研究对象所展现的多种可能性,反映了人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多样化,体现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研究对象与天然生境的多重复杂关系,使得博物学知识更加关注生态平衡。(刘华杰,2003)
当然,目前并不存在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成熟的科学研究新模式。这还需要科学家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然而,科学研究活动既然是人类在世生存的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研究的模式不是神圣的、永恒不变的,而将会与人类生存方式一同发生深刻的转变。为了人类及其环境的未来,让我们主动、自觉地参与这种伟大的变革吧!
参考文献
龚育之,2004,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
乌尔里希·贝克,2004,何博闻译,风险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
巴里·康芒纳,2000,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蒋劲松,2006a,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2),14-18
蒋劲松,2006b,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科学活动的负面影响,蒋劲松、吴彤主编,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视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81-197
蒋劲松,2007,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科学学研究,2007(1),9-13
约瑟夫·劳斯,2004,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亚历山大·柯瓦雷,2003,邬波涛、张华译,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北京大学出版社
桑德拉·哈丁,2002,夏侯炳、谭兆民译,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约阿希姆·拉德卡,2004,王国豫、付天海译,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高国荣,2003,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杀虫剂辩论及其影响,世界历史,2003(2),12-23
小弗兰克·格雷厄姆,1988,《寂静的春天》续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卡罗琳·麦茜特,1999,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吴国盛,博物学是比较完善的科学,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8月30日
刘华杰,新博物学,文汇报,2003-08-13
史蒂文·耶利,2004,环境对科学论的挑战,希拉·贾撒诺夫,杰拉尔德·马克尔,詹姆斯·彼得森,特雷弗·平奇编,科学技术论手册,盛晓明、孟强、胡娟、陈蓉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第352~368页。
法伊阿尔本德,1990,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伊阿尔本德,1992,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迈诺尔夫·迪尔克斯、克劳迪娅·冯·格罗特,2006,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田松、卢春明、陈欢等译,田松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EvelynFoxKeller,1985,ReflectionsonGenderandScience,NewHeaven:YaleUniversityPress
EvelynFoxKeller,2004,WhatImpact,IfAny,HasFeminismHadonScience?J。Biosci。Vol。29,No。1,7-13
BrianWynne,MisunderstoodMisunderstanding:SocialIdentitiesandPublicUptakeofScienc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2。Vol。1,283-301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