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SeeTheItalyconstitution,2006年1月6日,,2009年2月7日。
[24]早在1952年日本就获得了完全的政治和外交自主权,1954年颁布了《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为“在和平宪法下,实行专守防卫”扫清了障碍。1991年11月和1992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赋予自卫队出国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的法律权利。2001年11月30日,通过了《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修正案》,彻底解除了迄今对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主体行动的限制。2001年10月29日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并相应修改《自卫队法》和《海上保安厅法》。2003年5月15日和6月6日,日本众院和参院分别通过了《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等有事法制三法案。同年7月,又通过了“伊拉克复兴支援特别措施法”,并成功实现了日本战后首次向仍然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和地区派兵。
[25]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不是建立在种族或者民族认同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政治公共领域基础之上的。“欧洲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政治公共领域’,就可以建立起一种跨国的民族认同,其特点在于民族多元性中的同一性。”曹卫东编:《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26]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不过这种理论起源于对经济关系的描述,目前也更多地将其作为对某些重要的大国之间关系的描述,比如有媒体将中美关系描述为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27]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是世界各国宪法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却一直没有进行。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一段第一句便是:“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首先将其纳入世界的视野之内,并在第十一段规定了与其他国家以及世界的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西班牙王国宪法》宪法序言指出:“西班牙国希望建立正义、自由和安全,并为所有组成西班牙国的人们谋求利益,行使自己的主权……为加强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和平关系和有效合作而努力。”《俄罗斯联邦宪法》序言指出:“我们,在自己土地上由共同命运联合起来的多民族的俄罗斯联邦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特通过俄罗斯联邦宪法。”2009年2月8日访问。
[29]这是哲学家欣策(0.Hintze)对民族国家与世界发展的精辟概括,转引自〔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著,孟钟捷译,《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一部分第11页。
[30]这是马克斯·韦伯为权力所下的定义。转引自[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陈丽微等译:《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31]参见《礼记·乐记》。
[32]我想转引马尔伯勒公爵夫人在与伏尔泰吵嘴时说的话:“我想这是个有点见识的人,但我发现他骨子里要么是个傻瓜,要么是个哲学家。”参见[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著,刘培峰、刘晓军译:《法律的生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33]参见高全喜:《神正论》,2007年6月12日,2007年7月18日访问。
【参考文献】
{1}[美]斯科特·戈登.应奇,陈丽微,等译.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74,19.
{2}[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2003.65.
{3}何勤华,张海斌西方宪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7,108,448,468.
{4}张芝梅.美国的法律实用主义[M].法律出版社,2008.12.
{5}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3
{6}约翰·杜威,等.欧阳梦云,等译自由主义[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编译序.6.
{7}关在汉.罗斯福选集·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1982.78.
{8}杨昌栋.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7.
{9}[意]马基亚维利.董存山译.君主论[M].商务印书馆,1985.46.
{10}高鸿钧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修订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35,337,338.
{11}韩大元.外国宪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29.
{22}何勤华.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M].法律出版社,2005.429.
{13}[日]铃木贞美.魏大海译.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
{14}[美]约瑟夫·威勒.程卫东,等译.欧洲宪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1.
{1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3.
{16}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
{17}[印]泰戈尔谭仁侠译.民族主义[M].商务印书馆,1997.4
{18}〔英〕鲍桑葵.汪淑钧译.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5.191,49.
{19}[德]G·拉德布鲁赫.王朴译.法哲学[M].法律出版社,2005.53.
{20}王炎.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4,3
{2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22}〔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孟钟捷译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M].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一部分.7,9.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