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6-17 字数4667字 点击: 次
教育小说
刘良华
这里谈论的教育小说包括狭义的教育小说和广义的教育小说两类。广义的教育小说意指所有小说,因为小说本身就拥有教化的功能。出色的小说总是隐含了人生、道德以及教育的大道理。用杜威的话说:“艺术比道德更具有道德性”。[1]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梁启超当年期待中国“新民”的诞生时,把“新民”的希望移交给“文学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小说界革命”,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把小说界革命与新民救国、改良群治视为共同的事业,重视小说的薰染、浸润、刺激和提升的教化力量。
狭义的教育小说即德语的Bildungsroman和英语的initiation stories。《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的界定是:“德国小说的一种,专门描写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时期的生活。有时也称‘性格发展小说’。第一部教育小说是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1795-1796)。它至今仍是这种小说的典型范例。”
狭义的教育小说又分为两种:一是学校教育小说或家庭教育小说,这类小说讲述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故事。如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这类小说的作者可以视为“教育家中的文学家”;二是“成长小说”,指描写某个人物在成长的关键期经历磨难和困惑进而逐渐成熟的小说,比如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成长小说中,教育的场景从学校转向社会,教育者通常不再是教师或家长而是生活本身,成长的方式也不再是受教师或家长的影响,而是自我教育。这类小说的作者可以视为“文学家中的教育家”。
第一节 教育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小说的源头在神话与传说,那里保存了每个民族的原始情感。[2]中西方的神话与传说都散存于古籍中,比如中国先秦的《山海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一、中国教育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从汉魏六朝到唐朝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缺少艺术性,但已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两大主题: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描写鬼神怪异的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描写人物的逸闻琐事的小说,也称轶事小说)。
唐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盛为小说创作注入了活力,使其脱离历史记载或说神论鬼而成为着眼世俗生活的文艺创作。唐代小说为志怪小说的变异,虽也是依传说而作,有猎奇之意,但“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实唐代特绝之作也”,被称为“传奇文”。[3]唐代传奇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现存的唐代传奇小说大都收在《太平广记》里,其中最著名的是元稹的《莺莺传》。
传奇小说到宋代逐渐衰落,平话取而代之。“然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4]这些白话小说由说书人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并形成了文字形式的“话本”。在宋以前,中国小说多为文言短篇,宋代话本的出现使白话长篇小说也跻身主流。中国小说发展史自此呈现出文言和白话交相辉映的态势。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wxwh/xiaoshuo/0Z912046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