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摘要:本文认为,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科学的客观性有三个维度——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在肯定科学具有和达到客观认识的可能性之后,从七个方面为科学客观性做了辩护。
关键词:客观性科学科学的客观性辩护
Abstract:Thecharacterristicofscienceisobjectivitywhichhasthreedimensions:therespectiveobjectivityofobject,methodandcomment。Confirmingtheabilityandpossibilityofscience’sobjectivityrecognition,thepaperjustifiesthescience’sobjectivityfromsevenaspects。
KeyWords:objectivity,science,objectivityofscience,justification。
一、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客观性概念的出现要比科学早得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只是伴随近代科学才引起人们注意的,即使在这个时期,科学共同体一时并未普遍认可实验检验是科学理论客观性的根本标准,更没有树立起它的应有权威。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问,科学的客观性是什么?
我们所谓的科学的客观性,主要是就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即科学理论的客观性而言的。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包含有一定的价值因素和主观成分,其客观性不像在科学理论中那样特别显著,但是这二者中的客观性毕竟是科学理论客观性的保证,而且能在落实到科学理论之中显示出来。科学理论的客观性意指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的属性:科学理论涉及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的实体、关系、结构、事件、现象等;它是通过客观的方法和程序建立起来的对客体的尽可能真实的描述和说明,即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和评价有一套公认的比较客观标准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体科学家的主观癖性和偏好。这一切,都要求科学家具有客观取向的态度。于是,客观的存在是客观知识的发源地,客观的方法是客观知识的助产士,客观的评价是客观知识检查官。于是,作为科学研究结果的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就成为科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最终表现,它把本体论的客观性、认识论的客观性和价值论的客观性尽收囊中,也就是说,科学或科学理论具有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三个维度。就这样,显得有点悖谬的是:尽管科学理论本身不是“客观的”——因为它是人的心智建构起来的思想体系,不是第一世界的客观存在——但是它却具有客观的属性,而且是波普尔意义上的第三世界的客观知识。
科学尤其是科学理论确实具有客观性:这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现实的确切事实。进而,我们可以说,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是科学与其他学科或知识部门的最大不同之处。如果要概括科学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的相对特征,也许人们会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它是客观的。萨顿指出,科学的目的在于客观性,科学家尽力减少他的“个人误差”。艺术工作则相反,具有极端强烈的个性和感情色彩。莫诺把客观性看做是科学和伦理学的根本区别:“当人们把客观性当作真正知识的必要条件时,就已经在伦理学和知识这两个领域之间,划定了为探求真理所必需的根本区别。知识本身是排斥一切价值判断的;本质上是非客观性的伦理学,则永远被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事实上,这种根本区别被规定为一条公理以后,就创造了科学。”波普尔基于客观性,在科学与宗教和神学之间划出明确的界线。而且,公众之所以敬畏科学,部分理由来源于下述信念:科学探究与其他探究模式不同,正是由于它的客观的本性。
在近代科学中,具有客观性的力学图像是由从科学中消除拟人化、目的论等明显的主观性因素开始的。克莱姆克表明,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差别被视为支配方法论和客观世界图像内容的主张,从笛卡儿和伽利略到现在一直统治着近现代科学、哲学和西方文化。近代科学要求在什么是客观的和什么是主观的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按照力学世界图像,世界的客观特征是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是用量的语言写成的那些经验特征。因此,客观的含义有二:存在意义上的客观,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达到客观真理意义上的客观。史蒂文森赞同,客观性是科学的中心优点。毕竟,科学被设想是公共知识。它的发现是任何有资格的观察者可检验的。科学方法论被设想抵制可以影响其判断的主观情感和偏见。沃尔珀特强调:
作为与主观性不同的客观性是概括科学思维特征的约定手段。对于把证据与理论分开,对于能够客观地考察一个理论,对于就其本身辨认它是某种东西来说,它是重要的,事实上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客观性的观念只限制价值,因为产生科学观念的方式能够是高度主观的,科学家将强有力地捍卫他们的观点。当开始判断主观的观点是否正确时,是客观的在科学中是决定性的。人们必须在面对证据、客观信息时准备改变自己的观点。
关于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问题,由于客观性术语的多义性和复杂语境,讨论起来会变得十分困难。不过,劳埃德还是就科学知识中的“客观性”进行了思考,描述了在广泛流行的用法中四种基本的意义如下。当应用于认知时,客观性意指超然的、祛利的、不带偏见的、非私人的、不投入特定的观点的;在这样的案例中,客观性不是通过这些方法所知道的无论什么东西的属性。客观性的另一种用法更复杂:当客观性意指公共的、公共通用的、可观察的或可接近的(至少在原则上)时,则包含实在和认知者之间的关系。类似地,当客观性意指独立的或与我们分离的存在时,它把我们引向作为认知者的我们和我们力图获得关于它的知识的实在之间的某种关系。最后,有一种流行的客观性的意义是,实际存在、实际实在的或事物实在地所是的方式。这最后的用法被设想应用于实在和认知者之间的无论什么关系。迪昂对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界定则要狭义得多:在物理学中,陈述事实和阐明定律的命题具有客观的含义,而纯粹的理论命题则不具有客观含义。实际上,一般而言,物理学理论是这样两种成分的密切混合物:阐述事实或定律的命题是赋予客观含义的实验观察,以及没有任何客观含义的理论诠释即纯粹符号。后者是理论纯粹虚构的结构,对形而上学家没有任何价值。前者富有客观真理,适合于教育宇宙论家。
二、科学客观性的三个维度
不管怎样,只要认定科学理论具有客观性,那么科学的本体论的、认识论的、价值论的客观性也就间接地得到辩护,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假如外在世界是主观的,探索进路是主观的,评价机制乃至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主观的,那就不可能获得客观知识或客观真理。现在,我们拟对科学或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三个维度——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进一步加以说明。(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