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11-29 字数4237字 点击: 次
郁闷现象心理调研报告
郁闷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法,所以感到窒息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郁闷一词的使用语义模糊,他们用“郁闷”表达诸如“心情不好”、“失落”、“空虚”、“无聊”、“烦”、“有压力”、“没劲儿”、“找不到方向”等复杂情绪。这种情绪不同于“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有明确定义的两种与之相近的精神状态。“焦虑”是指一种非特定的、不知所以然的提心吊胆与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常常与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为一种复合性的负性情绪。“抑郁”则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前者包括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症状包括丧失自尊或有自罪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有自杀意念或想法等。郁闷从其表现上看更接近焦虑的含义,它还称不上是一种病症,只是具有某些与抑郁症相象的表现特征而已。然而正是“郁闷”一词的模糊性,涵盖意义的广泛性,表达了比传统的“烦恼”、“焦虑”等词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更准确和精练地表达出了人们的某种复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因此得以在大学生中流行。
现有研究对大学生“郁闷”的心态进行了解析,分析了大学生郁闷心理的原因,并将郁闷与其他情绪进行了比较,针对原因提出了各种建议。研究中发现郁闷心理的原因与排解方式、表现行为、排解效果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分析好这些方面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有效的知道大学生了解郁闷,从而坦然面对郁闷和有针对性的排解郁闷。当前的研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给于此本文重点对郁闷的原因、表现行为、排解方式、排解效果等方面的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希望更全面的认识郁闷这种情绪。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郁闷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心理上郁闷,有压力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措施,所以让他们感到迷茫和痛苦。综合各种因素,本研究对大学生郁闷现象予以着重关注,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讨论,希望帮助大学生摆脱郁闷问题,塑造健康心理,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文献回顾
(一)大学生郁闷心理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郁闷心理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
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也呈现其中国特色。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父母甚至倾其所有,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但培养的方式却往往只注重知识灌输,只盯着学习成绩,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孩子沉溺在爱的包围中,无需面对生活中的风浪。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认识环境、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原生态的权利,丧失了不同时期、不同成长阶段锻炼自己的机会,养成了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成了只会考试的读书虫,却承担着全家的希望。但当他们走进大学之后,生活还原其本色,一切都要独自面对,而自己却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当内心产生困惑时不知如何应对。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zjjh/dybg/102212155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