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现象心理调研报告
郁闷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法,所以感到窒息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郁闷一词的使用语义模糊,他们用“郁闷”表达诸如“心情不好”、“失落”、“空虚”、“无聊”、“烦”、“有压力”、“没劲儿”、“找不到方向”等复杂情绪。这种情绪不同于“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有明确定义的两种与之相近的精神状态。“焦虑”是指一种非特定的、不知所以然的提心吊胆与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常常与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为一种复合性的负性情绪。“抑郁”则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前者包括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症状包括丧失自尊或有自罪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有自杀意念或想法等。郁闷从其表现上看更接近焦虑的含义,它还称不上是一种病症,只是具有某些与抑郁症相象的表现特征而已。然而正是“郁闷”一词的模糊性,涵盖意义的广泛性,表达了比传统的“烦恼”、“焦虑”等词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更准确和精练地表达出了人们的某种复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因此得以在大学生中流行。
现有研究对大学生“郁闷”的心态进行了解析,分析了大学生郁闷心理的原因,并将郁闷与其他情绪进行了比较,针对原因提出了各种建议。研究中发现郁闷心理的原因与排解方式、表现行为、排解效果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分析好这些方面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有效的知道大学生了解郁闷,从而坦然面对郁闷和有针对性的排解郁闷。当前的研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给于此本文重点对郁闷的原因、表现行为、排解方式、排解效果等方面的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希望更全面的认识郁闷这种情绪。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郁闷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心理上郁闷,有压力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措施,所以让他们感到迷茫和痛苦。综合各种因素,本研究对大学生郁闷现象予以着重关注,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讨论,希望帮助大学生摆脱郁闷问题,塑造健康心理,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文献回顾
(一)大学生郁闷心理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郁闷心理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
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也呈现其中国特色。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父母甚至倾其所有,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但培养的方式却往往只注重知识灌输,只盯着学习成绩,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孩子沉溺在爱的包围中,无需面对生活中的风浪。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认识环境、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原生态的权利,丧失了不同时期、不同成长阶段锻炼自己的机会,养成了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成了只会考试的读书虫,却承担着全家的希望。但当他们走进大学之后,生活还原其本色,一切都要独自面对,而自己却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当内心产生困惑时不知如何应对。
2)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入学之后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只有一条主线:一切为了考试。我国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或轻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注重考试成绩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由于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方法单一等原因致使实效性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缺乏正确认识,当内心产生矛盾和困惑时不知如何应对,同时也长期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和帮助,从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社会因素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困难。青年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体系、确立人生目标、寻求实现目标途径的时期。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多元文化的充斥,使大学生在多元的文化选择和价值标准面前极易迷失方向,看不到主流文化的应然趋势。大学生赖以解释自己行为的文化根基发生了分裂,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这也往往使他们无法确立一个合理的生活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
其次,调查表明,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增加。这些压力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经济问题、恋爱困扰、人际关系困扰等。
2、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主要从心理、价值取向、排解途径和方法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1)心理的不健全。
大学生的生理一般都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心理却并未成熟,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等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独立性倾向和依赖的需要、求知欲望强烈与认知水平不高、心理的闭锁性与渴望交往理解、性意识强烈与性适应水平不高、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这一系列矛盾使得大学生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导致迷茫和消沉,甚至自卑,同时也为大学生郁闷埋下了最根本的伏笔。阅世不深、生活单一、受到正面鼓励多、自视很高等都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缺乏客观性,这又导致了大学生心理认知的不合理性。直接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如要求绝对化,做事情况化,过分概括化。
2)价值取向单一。
价值取向是对价值目标的选择和追求,就是人们在价值目标选择过程中所决定采取的行为路线和方向。进入大学,大学他们生刚刚踏入半个社会,他们阅世不深、社会经历少,他们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他们关心现实,关注个人的待遇和境遇,淡化理想信念,立志不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或轻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入党、择业、学习、交往中表现出功利、现实、自我中心等特征。由于沉溺于自我的小天地中,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更易陷入挫折和无助感中而不能自拔。(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